[摘要]:走进五邑乡村,高高耸立的碉楼是侨乡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开平碉楼的存在与保护,在现代依然起着联系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它对进一步促进华侨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对人们了解历史,开拓未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平碉楼作为体现中国华侨文化和中西文化在一定地域的乡村密切融合的独特的历史载体,应当被全世界人类予以关注和保护。我们肩负着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崇高义务和神圣责任, 在当今法治社会,开平碉楼的保护工作离不开法律的支撑。不断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对侨乡民主法治建设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要进一步法治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依法保护;法治侨乡
一、开平碉楼的源起与价值
在中国第一侨乡江门,有着一座座活生生的近代艺术博物馆——开平碉楼。它不仅是侨乡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侨乡人民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一段历史。开平碉楼的出现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开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缘,地势平坦、低洼,辖内河网密布,有“小武汉”之称,丰富的水源给今天的开平带来了繁荣,在过去却带来了洪涝之灾。在明朝时,就有一些村落出现了防匪防洪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碉楼。
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和当时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平也紧随时代步伐迈上近代化的征途,开平碉楼由此进入鼎盛时期,最多时达3000多座。首先是当时政府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外危机,对地方管辖不力,导致开平成了名副其实的“四不管”地区,匪盗猖獗,村民为求自保纷纷修建碉楼以防卫。其次是列强的侵略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的“闭关锁国”状态,导致了大量华工出国。许多开平有识之士远赴广州、香港、东南亚、欧美务工创业,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而渐有产业,但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内在强烈的爱国爱家之心,使他们不断地将自己积蓄的辛苦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再次是近代中国被迫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等也传入中国,并逐渐深入中国沿海农村,而分布海外各国的华侨将其在当地所见所闻带回家乡,融入传统文化。这凸显出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形成了与其他华侨建筑有很大不同的特殊建筑群体——开平碉楼。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一处华侨文化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有机相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开平碉楼是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独特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以及人类各族群之间文化密切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涵盖了西方建筑史上许多国家、不同时期的,范围十分广泛的建筑风格与形式,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大大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和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二、开平碉楼依法保护管理现状
在当今法治社会,要更好地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必须加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法治化管理,完善开平碉楼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来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
近年来,为保护开平碉楼,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三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文物法》和有关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先后制订了相关法规,在优化文物工作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颁布相关法规
“申遗”期间,省政府颁布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定》,开平市政府颁布了《开平市碉楼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把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申遗”成功后,广东省、开平市政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2008年6月,开平市政府又颁布实施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二)强化法规宣传
开平市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碉楼保护月”等活动,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支持文物保护的浓厚舆论氛围。开平市文物部门每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文化、文物、旅游从业人员和镇、村代表举办文物保护相关培训班,强化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文物保护、旅游从业人员和村干部村民的法律法规知识。此外,还专门编写了开平市乡土教材《开平碉楼与村落》小学版、中学版,在中小学专门开设了碉楼与村落保护的基础教育课程,来加强中小学生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教育。
(三)加大执法力度
按照《文物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上级的通知精神,市文物部门分别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领导小组和排除安全隐患领导小组,制定安全制度以及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遗产地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工作,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市文物部门还与各文保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有关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
(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执法者既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主体,也是行政执法活动的最终实施者,执法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行政执法水平。为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针对开平市文物多、级别高、管理工作难度大的现象,开平市专门成立了文物局和碉楼研究所(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牌子),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同时,调整了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文物工作的市领导担任管委会主任,市文物局领导任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各镇(办事处)文化站也成立了一线文物保护队伍。市文物行政部门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加强业务辅导学习,全方位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依法保护管理开平碉楼,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开平碉楼执法保护管理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有来自上层的客观原因,也有自身的问题。如:国家层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不健全;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差距;执法人员在管理公共文化事务的实践中,还习惯于用行政管理代替法制管理,存在较少使用法制手段引导的现象等。
三、开平碉楼法治化保护管理建议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就中华民族和开邑侨乡而言,依法保护开平碉楼具有三方面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团结海外华侨华人,激发广大华侨华人的爱国爱乡之情,更加广泛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二是有利于更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发挥世界级文化品牌效应,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三是有利于加快侨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升侨乡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开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笔者结合这些年来参与“申遗”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谈谈开平碉楼法治化保护管理的看法:
(一)加快保护立法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保护法律、法规的支持。虽然我国在2006年11月14日由文化部颁发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但这个《办法》只是某一个层面的管理办法,建议国家尽早出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有法可依。《开平市碉楼保护管理规定》有些条文已经不再适合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应尽早修订。《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规章,要结合这几年世界遗产的保护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由“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上升为“保护管理办法”。
(二)完善执法主体
作为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执法主体的开平市文物局只是一个副科级行政单位,级别低、编制少,不利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管理;在编人员没有文物执法证,直接影响了执法工作的开展。应进一步完善文物执法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的文物执法队伍,有效开展文物执法工作。
(三)加大执法监测力度
世界文化遗产执法监测是文化保护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世界遗产地进行复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平市有关部门要根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工作制度,加大监测工作人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落实监测工作责任制,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四)加强执法协调
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在赤坎、塘口、蚬冈、百合四个镇,总面积3110公顷,碉楼分散,管理难度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执法牵涉到公安、法制、国土、工商、建设、规划、气象、水利等各个部门,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显然不够,一定要由政府牵头协调,各单位、部门和全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共识,共同开展执法工作。
(五)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按照 “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制定完善文物保护执法专业人才引进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一批高质素、高层次文物专业人才到文博队伍。同时,加大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建立文物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再教育、再培养的方式对现有人才进行升级,及时补充急需人才。
(六)强化守法宣传教育
要进一步通过文化遗产日、碉楼保护月,文物保护培训班等活动,普及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让更多人知法守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并参与遗产保护的氛围。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作用,把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和支持之下。
(七)照顾群众利益
鉴于开平碉楼与村落四个世界文化遗产点的特殊性,当地村民是开展保护利用的主体,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性,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形成村民自治、人人保护、人人共享的局面。通过保护利用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村民的利益,让保护利用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于民,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江门五邑侨乡,文化内涵特殊而深厚。而开平碉楼是侨乡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它从外部造型到内部空间结构、使用功能,都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在江门五邑地区的完美结合,以及当地民众看待异质文化的包容、自信的心态和调整文化冲突的巨大创新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当今的五邑侨乡民众身上得以继续发扬。而加强民众的法治文化教育在目前更加凸显其重要性。法治文化与侨乡文化必须有机结合,以法治来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宝贵的侨乡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何星亮 《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昆明》 云南社会科学,2003
【2】《中华遗产》 2007年6月,总第20期
【3】张国雄 《岭南五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2月
【4】张国雄 《老房子•开平碉楼与民居》 2002年1月
【5】《碉楼沧桑》花城出版社,2001
【6】Song Caifa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 年第2期